第一四十六章 文魁(下)(1/2)

黑衣先生捏著稿子道:“本日上午所出之題,老夫實未指望有珠玉之作,諸位新來書院,以前或有名師指點或閉門苦讀,是以有良莠不齊者也是情理之中,老夫之用意隻是摸清諸位的底子,或可因材施教,也可竟最大之功。”


眾人眼巴巴的看著他,對於他說的因材施教倒很是新奇。


“所謂因材施教之說,實非老朽所創,老朽昔年曾與範希文同為書院教席,這番理論乃是取之於他;本題為《不知而不慍,吾輩當效》,難度其實稍大,諸位修為尚淺,恐難以理解題意,但老夫隻希望看到完整的文章架構,以及適當的觀點則可,這一點倒有幾位頗為完善,文章也寫的中規中矩,倒出乎老夫意外。”


眾人轉頭互望,紛紛猜測這幾人是誰。


但見黑衣先生道:“魏鬆鶴、趙孟遠、陳之春三位此篇文章均有可圈可點之處,文章架構中正,用詞端確,所言之道理也講的通,但是老夫以為尚有很大不足,不足之處便在於題意之理解,或有些幼稚,或有些想當然,稍顯單薄;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算是中上之作。”


被點名的三位學子,麵露喜色,眾人也投去羨慕嫉妒恨的眼光;蘇錦聽到魏鬆鶴的名字感到很耳熟,扭頭看去,隻見屋角末位坐著一名青年公子,蘇錦扭頭看時,那公子恰好也朝他看來,目光相碰,魏鬆鶴朝蘇錦微微點頭。


蘇錦一下子記起來了,這不是廬州提學陸大人院中跟那提刑官衙內趙知白激辯三冗三費的那名書生麽?提學大人看來也給了他一個名額,讓他也來書院攻讀了,雖是一麵之緣,但蘇錦對他的見識和當日的風度倒是極有好感,於是報之以一笑。


黑衣先生道:“結構自然無甚可談,當今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實則為切題破題立論,照老夫看來,最重要的實乃立論之處,本題可從兩處入手,一則‘人不知而不慍’可談自身之修,對於外界之言,君子修身不慍,二則人不知為何,乃他修未成之故,所謂君子交心不費一辭,而小人則隻能度君子之腹,天下教化之責乃我輩需擔,從這兩點延伸,則可得之。”


眾人聽得頻頻點頭,經先生這番剖析,這篇教人撓破頭皮的文章,原來也不是那麽難以下筆了。


“然則蘇錦這篇文章,最為難得的是獨辟蹊徑,反其道而行之,開篇言道:‘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子曰: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然則行動反應內心,不言而可使知之矣。’這段話開篇驚豔,深得鳳頭之意,讓人看了便有興趣繼續看下去,且以聖人之言解聖人之言,此乃大秒之舉也。”


黑衣先生搖頭晃腦的一番陶醉,眾學子也比較驚訝,這番切題破入確實教人眼前一亮。


接著,黑衣先生有開始誦讀下麵的內容,這一下眾人更是嘖嘖稱奇。


“人之不知,非人之過,實乃自身之不使人知,猶若壺中之酒,袖裏乾坤,乃外表未露珠玉,使人棄之若敝履,不得大放光華也;彼君子乎,謙讓溫潤乃為美質,然滿腹經綸為人所棄,學之不知用,隻求心之坦然,亦是可商榷之處也。”


後麵兩小段都是圍繞著這個意思來寫,將眾人聽得目瞪口呆。


蘇錦的意思很明顯,人不知而不慍,我自大度且無妨,但人不知我雖不慍不言,但行為舉止上要讓別人明白,讓他人‘知’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一種貌似淡然物外的人不知便不知,我自求內心平靜的收斂心態了;蘇錦不惜大膽的借鑒孔子‘納於言而敏於行’的教誨,將之硬生生套在這個立論上,似乎是聖人要人積極行動,以獲得他人的了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倒也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這種積極展現自己的理論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