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水下作戰訓練2(1/2)

2、濕式幹式並舉


幹式環境下,蛙人在輸送艇內呼吸的是常壓空氣,且易於保持體溫與戰鬥力,蛙人隻有進出艙和遂行水下作戰時才會暴露在水中。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多個國家開始發展幹式蛙人輸送艇。米國的ASDS是采用的是幹式設計,蛙人所處空間劃分為蛙人住艙和蛙人出入艙兩個艙段,蛙人在長距離輸送過程中處於幹式環境,隻有在遂行任務時蛙人才由出入艙轉換進入濕式環境,每次可出入2~3名蛙人。


3、不斷優化係統


更高的航速意味著機動性能更好,便於蛙人快速機動到預定海域,減少輸送時間和暴露幾率,以及在緊急情況擺脫敵威脅。目前,世界主流的小型蛙人運載器最大速度提高到5~6節,巡航速度提高到3~3.5節左右;蛙人輸送艇的最大速度已達8~10節,巡航速度6節左右。但對於濕式結構的蛙人輸送平台來說,蛙人無法承受過快的速度,因此也不能過度追求速度,需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點。目前,小型蛙人運載器主要采用加裝擋板或將人體部分包裹起來的方式,在提高航速的同時,減少水流對人體的衝擊;濕式蛙人輸送艇一般設計有開閉艙門,水下高速運行時關閉艙門,減少對人的衝擊,保持蛙人體溫。


如直接用潛艇投送小型蛙人運載器,由於其作戰半徑僅為1.5~3海裏,因此潛艇不得不前出很近的距離才能對其進行投送,使得潛艇被發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目前蛙人輸送平台需要更遠的航程和更大的作戰半徑,但也需要與蛙人在水下的承受能力和能源消耗比進行綜合考慮,也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點,達到係統更優化。


4、多功能模塊化發展


原來的蛙人水下機動平台,主要功能或唯一功能就是輸送蛙人。近年來,隨著應對多模式威脅的需求和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由水下單一模式輸送向水麵水下複合輸送、由輸送型向輸送與攻擊結合型發展、由有人作戰平台向有人與無人相融合式的發展趨勢。


此外,蛙人輸送平台在承擔特種作戰任務的同時,還逐漸具備了水下救援、水下施工等多樣化任務功能,各國正紛紛發展各自的水麵/水下複合型蛙人輸送艇。其中,美國的MRCC“多功能作戰快艇”,其可承擔水上偵察、瀕海戰鬥、水下滲透與撤出、非戰鬥撤退、智能偵察與信息管理等多項功能。美國的“Hyper-sub\"艇具備水下救援和兼顧實施水雷戰的能力。意大利的CE2F/X100-T型SDV平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