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封電報可以說震驚世人,沒有人能想到,馮德麟並不是隻會治軍,在政務方麵也很有一手,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浸淫官場多年的老油條。
其實不然,馮德麟隻是幕後人,真正掌權的是少帥馮庸,馮庸可以說,哪個方麵都不擅長,但是後世穿越而來的他知道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專門人幹專門事。
將軍隊交給蔣百裏、張孝淮等軍人;將政務交給周世輔這種老官油子;將興華集團交給曹百萬這種商人,而他隻需要掌控發展方向,這恰恰也是他身為先知者的優勢。
東南自治政府的成立可以說,在北洋政府臉上狠狠的扇了一巴掌,無論是直係還是皖係都把他當做眼中釘。
至少礙於東南軍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遲遲沒敢動手,畢竟這個國家不是隻有他們三方勢力。
但是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人士,一派歡呼雀躍,不知道的還以為馮家父子是他們的人呢!
孫中山更是親自在申報上發表文章,寫道:“東南自治政府之成立,無不昭顯以北洋為首的獨裁軍閥的失敗,馮德麟將軍必將成為我民主共和的先行者。”
可惜沒人理他,試問一個隻會說大話的人,要他有何用,難道就為了閑暇時聽一聽笑話?
伴隨著東南自治政府的成立,掌握東南實質軍權的少帥-馮庸,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個不足二十歲的青少年,用自己天生的軍事指揮天賦,一次次讓部隊化險為夷,連戰連捷,最後雄踞東南,這難道不是傳奇。
大多數人在這個年紀,還是一副玩鬧姿態,家境富裕者,出國留學,但據不會有他這種成就。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走尋常路的經曆,讓百姓將其奉若神明,什麽武曲星下凡哪,這種言論在民間比比皆是。
其實不然,馮庸並不是所謂的天神下凡,福建陸軍之所以能夠連戰連勝,都是靠軍隊內部的團結一致,不是所謂自帶的無敵光環。
不管是桂林之戰還是南雄第二戰,這些都不是馮庸能夠掌控的,他隻是充當一個戰略製定者的角色,具體實施還得看領軍將領。
如果不是福建陸軍裝備精良,接受的軍事教育也超人一等,也不可能獲得這麽強的評價。
正所謂凡事不預則立,馮庸雖然是先驅者,但是他不可能像開掛一樣,隨心所欲,想什麽就是什麽?
相反,他走得每一步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從東北開始,到參與‘張勳複辟’,再到打下福建,這些都是有跡可循。
假如沒有在東北和張作霖的交易,馮德麟的二十八師就不可能換裝,火力大增,那就不可能擊敗張勳,也沒能獲得北京城的大筆財富。
正是從北京掠奪的大筆金錢,奠定了福建的基礎,使得福建能夠入得德國的眼,進而同德國交易,並結為合作夥伴,得到大筆低息貸款,用來購買各式工廠、武器彈藥,帶動福建的全麵發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