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油占據經濟作物百分之八十的份額,當地的香料也是出口的重要物資。 金屬礦產也不少,當地儲量最豐富的莫過於錫礦,英國人在當地開辦了多家錫礦企業,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 雖然整個馬來亞地區以馬來裔、華裔、印度裔為主,但是滿剌的人種遠比馬六甲要多,由於靠近泰國,所以這裏有不少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可以說種族很豐富。 這也就意味著滿剌政府在治理當地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民族問題,曆年來,當地土著馬來人對外來人種都有欺壓行為,反倒是華人,特別喜歡交朋友,與各族都保持良好的交往。 在大清洗之後,整個滿剌地區,馬來人的人口比重從原來的百分之五十九成了現在的百分之三十,而華人從原來的百分之二十七變成了百分之三十三,成了當地人口最多的種族。 由於華人以往給各族留下的良好印象,所以滿剌的情況要比之前英國佬統治的時候好得多,這算是一個驚喜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整個滿剌的經濟結構很單一,基本上是圍繞著英國殖民經濟構建的,其中橡膠、油棕、錫礦出口占了絕大部分,要想發展當地經濟,首先要改變這種經濟結構。 據我所知,滿剌不管是氣候條件來說,還是人文條件來說,都是發展種植業的最佳地點,我們可以適當引種國內經濟作物,沿海桑基農業模式就很值得我們借鑒,以此做為輕工業的基石,發展紡織業。”滿剌發展局局長李成文說道。 事實上,他的這番話很多借鑒了安南省、交趾省的發展經驗,不得不說,安南省、交趾省作為我國最早的東南亞融合地區,其影響是深遠的。 就馬來亞而言,相比於法屬印度支那,並無不同,在氣候條件上,甚至優於法屬印度支那,它們能發展的,滿剌自然能發展,甚至是他們不能發展的,滿剌也能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