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信息流(1/3)

臉書的會議室。


台下坐著埃文斯等幾名技術骨幹,夏景行在大黑板上一邊寫寫畫畫,一邊說道:


“在互聯網上,人們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編輯推薦和用戶主動的搜索。”


夏景行在黑板上寫了兩個詞,“反映到互聯網模式上麵,就是門戶網站和搜索。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探索第三條途徑——News feed(信息流)。”


埃文斯和幾名技術骨幹聽得一頭霧水,這是個什麽東西?


概念比較抽象,夏景行也看出了幾人眼中的疑惑,拿著馬克筆,畫起了信息流的實現模型圖,同時解釋道:


“原本用戶社交和獲取信息,是要跟一個個場景結合,比如在學校跟同學社交,在社區跟鄰居社交……


信息流平台,則可以將一切場景聚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聚合器,將人、信息和場景融合在一起。


這種被動式的信息灌輸,恰好又迎合了人們的惰性。


用專業術語來形容,就是:


根據用戶在社交網站上同用戶或者信息交互的頻率,使用算法來評價用戶對各種內容的喜好程度,將信息根據重要程度排列,實時推送社交網絡中的相關信息。


這種推送,包括用戶狀態更新和個人資料的更新。


比如你們有個好友叫傑克,他上傳了新照片、又發了一條新的博客……


你們所有人,可以第一時間通過臉書看到傑克的這種變化,並給傑克評論、點讚。


傑克也能迅速回複你們,大家一起產生互動。


反過來,你們在臉書的各種變化,傑克也能第一時間看到,並且給你們點讚、評論。


如果說之前的臉書是“死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活起來”,用戶可以感知他們所關注的人,每分鍾,甚至是每一秒鍾的變化,並且立即給予回應。


我把這種社交,稱之為“實時”、“互動”或者“現場”社交。


人與人的關係,可以通過臉書的社交網絡來維持,甚至是加深。


即使你們和傑克半年不見麵,但也能通過臉書關注到彼此的變化。”


埃文斯這下聽明白了,指著黑板上那個模型圖問道:“戴倫,你的意思是,讓臉書的信息流通得更快、更及時?”


夏景行點頭,就是這個意思。


埃文斯有些遲疑,“這種信息流,用戶會喜歡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