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社交網絡下的地球村(1/3)

來人滿臉絡腮胡,戴著一副金絲鏡框的眼鏡,年紀約摸四十五、六歲的樣子。


“吳英,來,給你介紹一位矽穀最有潛力的創業公司CEO,臉書公司的夏景行。”


楊致遠和對方很熟絡,上來就開始做引薦。


“吳英先生你好,UT斯達康的小靈通在中國可是家喻戶曉,很高興認識你!”


夏景行笑著走上前,和滿臉絡腮胡的男人握手。


吳英微笑道,“我知道臉書公司,二十歲的CEO,估值6億美金,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眾人站在一堆,寒暄了幾句後,鄧鋒看向夏景行,說:“夏先生,你的演講安排在下午,沒什麽問題吧?”


華源科技協會這次不僅邀請了夏景行出席他們的年會,還讓夏景行擔任了主講嘉賓。


在規格、禮儀上麵,稱得上非常看重。


夏景行微笑著說,“沒問題!還有,叫我戴倫,或者景行就可以了,叫夏先生太客氣了,畢竟我才隻有二十歲。”


“哈哈哈~”


訊網的董事長朱敏,也就是長相酷似“宋小寶”的那位大笑了起來。


他指著夏景行,笑著說:“景行,你這有點不尊老愛幼啊,我應該是這裏一群人中年齡最大的,出生於1948年。


跟你們這一個個優秀的年輕人比,感覺我這老家夥都要被淘汰了。”


“朱先生,你可別這麽說,我其實非常佩服你們這些八、九十年代到美國讀書的前輩。


那個時候國內的經濟條件不好,你們到美國讀書,既要一邊打工掙學費、生活費,又要學習,甚至是創業。


跟你們相比,我們新世紀的留學生,物質條件要寬裕多了。”


夏景行的這席話引起了在場人的強烈共鳴。


吳英點頭,一臉追憶道:“1985年,我到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身上一共帶了30美元。


飛機上買啤酒喝花了1美元,下飛機的時候,有個小女孩端著一個募捐箱朝我走來,問我是東瀛人嗎?


我給了她2美元,告訴她,我是中國人。然後就帶著27美元闖美國了。”


鄧鋒很是感慨的說道:“我是1990年到新澤西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的,當時寄宿在一戶美國人家裏。


一邊在餐廳刷盤子,一邊還要幫寄宿家庭做家務,除草、洗車、修房子、修家具。”


陳宏點頭,“我是19歲從西安交大畢業的,然後1985年來到美國,當時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想要成功,隻有兩條路,要麽當廚師,要麽當工程師。


我選擇了第三條路,我要當老板,我要躋身矽穀主流商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