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四十年不動搖(1/2)

“目前,我們和北極光創投共同投資了兩家公司,都是半導體領域的企業,分別是研發儲存器芯片的兆易創新和研發手機芯片的展訊通信。”


看著夏景行,付績勳匯報道:“這兩家企業的創始人和鄧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清華出身,美國留學,矽穀從業,回國進軍半導體領域。


我最初還以為是偶然現象,認真研究過後,發現是一種必然。


為什麽這麽說呢?


1956年,中國提出向“科學進軍”,把半導體技術列為發展重點。


次年,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係創辦了半導體教研組。


1980年,清華大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微電子學研究所,2004年又組建了微電子與納電子學係。


在中國,沒有哪所高校在半導體的研究曆史和研究底蘊比得上清華。


展訊的創始人陳大同和武平,都是清華電子係最早畢業的一批博士,兩人分別為77級、79級。


然而,他們博士畢業時,中國工業技術還很落後,沒有資金和設備,微電子專業幾乎無從著力。


在“學了些東西但用不上”的茫然中,他們都隨大流出國了。


在斯坦福讀完博士後的陳大同,1995年加入豪威科技,成為創始人。


陳大同形容當時的團隊,“80%都是華人,華人裏麵80%都是留學生,留學生裏又有80%是清華畢業生”。


在美國的創業土壤中,清華班底的豪威成為第一個把CMOS圖像傳感器變成產品的公司,並於2000年12月登陸納斯達克。


1999年,國家發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幹政策》,業內稱之為“18號文件”,大力鼓勵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國創業。


後麵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武平、陳大同、朱一明他們都回來創業了。


他們本身大學就學的這個專業,在矽穀也都是在半導體公司上班,回國了還有清華的校友圈做支持。


所以,說清華的學生撐起中國半導體半片天也沒說錯,因為事實就是這樣。”


夏景行笑著點點頭,“你的看法沒錯,不僅是半導體,矽穀的互聯網,很多員工也來自清華。”


前世有學者說矽穀有2萬多清華學生,數據一點不假,因為真有這麽多。


“是的,如果我們要大力投資布局半導體領域,一要抓住人才,二要改善就業環境,三是資金。


人才,首先我們要留住,其次爭取還要做到回流,甚至還要去挖一些非中國籍工程師。


就業環境必須要進行改善,要讓他們覺得有用武之地,要提供不比國外差太多的薪水待遇,包括住房、過戶、孩子教育等等一堆問題。


而這一切的問題匯總,都是資金的問題。”


付績勳眼神直直的盯著夏景行,語氣慎重的說道:“這一行門檻非常高,是技術密集產業,與國外幾十年的技術代差更是如鴻溝一般難以跨越;


各家歐美、日韓半導體企業還互相結盟,彼此關係盤根虯結;


還有就是國家力量在幹預,領先的技術和公司,有錢也買不到。”


夏景行知道付績勳在提示自己要三思,一入半導體深似海,從此盈利是路人,搞不好還要把公司拖垮。


一般的企業家進軍這個領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