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論股(1/4)

“上世紀90年代,深滬二市相繼創立,我國誕生了資本市場,哦,民國那時候的不算啊!”


趙君笑著介紹道:“那個時候,新股發行實行的是額度管理製,由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進行審核推薦,後又改為指標管理製。


毫不誇張的說,十年前能上市的公司,老板個個都是當地手眼通天的人物,民企那就更不得了了。”


夏景行微微點頭,那時候能上市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國企,當時國家設立資本市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給國企解困。


在那個年代,每年上市的民企數量全是個位數,民企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也隻有百分之幾。


趙君繼續道:“進入21世紀後,核準製下的通道製建立,監管部門不再對發行上市企業數目進行限製,但排隊能把一家企業給排死。


為什麽上市?還不就是想擁抱資本市場做大企業規模!


哦,說錯了,是套現改善生活!


老老實實排隊等候上市的企業,好不容易排到了前麵,拿到了名額,公司業績卻不行了,或者缺少了發展資金,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掉隊。”


夏景行笑了笑,“所以殼資源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它能幫助一家想快速上市的公司插隊。”


“插隊這個詞用的好!誰先跑到前麵打到飯,誰就先吃飽,誰就有力氣幹活,掙更多的錢。”


趙君頓了頓,笑著說:“還有一種不事生產的人,他們天天就想著插隊打飯。


這類人敢打敢衝,股民們也喜歡和他們交朋友,因為他們每次插隊打飯,都能分兩粒米給股民吃。”


鄧豐華哈哈大笑,覺得這比喻很生動形象。說的就是有資本大玩家炒作ST概念股,而股民們也喜歡去湊熱鬧,因為一旦重組成功,股價就會大幅上漲。


最關鍵的是,此時退市的公司少之又少,即使重組失敗,被套牢了,也可以等待下一位有緣人來“接殼”。


換句話說,投機失敗成本很小,一旦投機成功,那利潤將會非常的可觀。


趙君笑眯眯的看著夏景行,說:“A股就是這樣,規則不成熟,股民也不成熟,又恰巧趕上了大牛市,整個A股一千多家公司,沒漲的就隻有那麽幾家,股民們投機心理也越來越嚴重。


牛市是天時,A股是地利,投機的股民是人和,如今各種條件都具備了,ST股勢必會跑出幾匹大黑馬。


我們可以精選幾匹正在舔傷口的馬,等這些馬兒重新起跑的時候搭個便車。”


夏景行笑著點了點頭,投機和投資其實沒有什麽本質區別,無外乎前者風險大點,收益高點。


這放在美國對衝基金業,就叫做事件驅動型交易策略,一種在提前挖掘和深入分析可能造成股價異常波動的事件基礎上,通過充分把握交易時機來獲取超額投資回報的策略。


“我沒什麽意見,你就按你自己的策略操作就行了。”


夏景行看著趙君,又問了句:“20%的倉位夠嗎?”


“夠了!足夠了!”


趙君沒想到這麽容易就說服了老板,這讓他十分的欣喜,還特地解釋道:“ST股股價低、市值低,如果我們太多資金砸下去,還不砸成大股東了?那就無法吸引主力玩家了。”


夏景行微微頷首,不是每隻ST股都能大漲,需要做大量細致的調查和分析工作,找到合適目標,然後提前潛伏進去,等待“事件發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