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1/3)

那一年,那個年月,馬老太永遠也忘不了。


那時候,宋茯苓的大堂哥大郎,當時還不足一歲,很小。


宋茯苓的二伯宋福喜,也到了成家的年紀。


老太太之前兩年,就給二兒子張羅媳婦,卻在村裏張羅不著。


一方麵是她自身的名聲,經過一年又一年,打年輕時就厲害,不好聽,好人家姑娘不樂意嫁過來,怕被她磋磨。


一方麵估計人家也是考慮,宋福喜是老二,不像宋福財是老大,將來當大哥的能分得祖產多,下麵還有個三弟,又是個念書的。


念書,那是一般人家能供得起的嗎?爺們又早死,都曉得她家的家底早就空了。


而且宋福生當時也沒學完呢,沒到考學的年紀,誰也瞧不出他往後能不能出息,倒覺得傾全家之力供養讀書人是種拖累,更不用說錢家那樣的親家了,當時那時候都沒影呢,不認識錢家。


就在那樣的情況下,弄得好些人家即便滿意宋福喜這個人,也不滿意嫁進這樣的家裏。


就這麽的,同村不行,附近的也沒合適的,馬老太就打聽到了朱家。


二兒媳朱氏眼皮子淺,在馬老太看來這都是有原因的。


因為朱家本身就不咋地,不把閨女當回事。議親的時候,也跟賣女兒沒太大差別。就是不管死活,反正給過禮十兩銀恨不得讓直接領走,好能省口糧。


宋福喜可能也是被攪合的沒啥心氣了,都沒咋仔細想就點頭同意。


馬老太也是實在著急了,二兒子年紀過了,再不成家就又得讓人笑話講究了,怕別人罵她二兒子是老光棍,就定了朱氏。


禮過了,錢給了,家裏賣了一畝地湊的過禮錢,就這麽趕巧,這時,大孫子大郎忽然病了。


病的來勢洶洶,眼瞅著再不治,就得扔後山坡埋了,何氏就哭著回娘家借銀錢了。


說句心裏話,至今,馬老太有時能對大兒媳何氏稍微厚待些,也是因為當年何家,大郎的姥姥家真的伸手幫了忙。


但家家都窮,也是能力有限,隻借了半吊錢。


可人啊,尤其是窮人,一旦得病,真是病不起。去了趟鎮裏,半吊錢都沒見抓幾副藥,病沒治咋滴,就花沒了。


馬老太就折騰要退了二兒子的婚事,想要回禮錢接著給大孫治病,可朱家也說錢禮花沒了,反正一頓吵吵把火幹起來,最終也沒要回來。


後來,她就借到姨家姐姐那裏。


姨家姐姐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