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此話一出,立即引起全府衙上下的高度重視。


在顧清明來崇州當知州的那些年裏,崇州因為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在勸學與教化方麵也都政績不顯。


崇州本地官員做過努力,比如加強那唯一的官學的管理,提高學子的待遇等等,可惜沒多大成效。


不僅如此,本州府中凡是縣裏經濟條件好,或是有門道的人家,往往都會將孩子往外送。


這就罷了,畢竟考生是要回原籍考試的,在外頭學的再好,那也是崇州的考生。


最後考中了,算作的是崇州官員的政績。


可偏偏,即便往外送,本地的學子成材率依舊極低,每年都取中秀才的人數都不多,更別說是中舉、中進士的。


哪裏要出了一個,足以叫人津津樂道許多年了。


要不怎麽李先生出名呢,崇州的官員基本沒有不認識他的。


本來顧清明來崇州當知州,大家對他的期待值極低,隻盼著他別瞎搞,大家一直摸魚就完了。


結果他不聽,還強硬將桌子踹翻,帶頭開卷。


最開始官員們是有怨氣的,私底下沒少搞小動作,還試圖拉攏王同知和齊通判一起搞顧清明。


這種手段很有效,要是一般人,還真能被他們搞崩。


可惜王同知和齊通判看中了顧清明的潛力,在他身上賭了一把,站在他身後去了。


這下其他的官員沒得玩了,反被顧清明連消帶打折騰的不輕。


暗地裏打不過,明麵上又是人家下屬,實在沒了法子,官員們隻能老老實實聽話,跟著顧清明的步調走。


這一跟隨,就踏上了真香的道路。


雖然工作量是比以前多了億點點,但工作待遇上去了,民心也漲了。


現在走出去百姓都笑盈盈的跟他們打招呼,知道他們誰是誰!


有的崇州官員家中有親人或是好友在旁的地方為官的,都羨慕他們的工作環境呢。


雖然崇州還是下等州,但他們的幸福度超高的,就是叫他們調任上等州都不幹!


而這些,都是顧知州帶來的。


有官員悄悄看了眼顧知州身旁的王同知和齊通判兩位大人,要不怎麽說人家能坐上那個位置呢,這站隊的眼光就不是他們能比的。


要說從前顧清明發布一條政令還需想出一二三條理由,用以說服滿府衙的官員。


那現在情況可不同了,不說滿府衙的官員都是他的迷弟,那也差不多了。


反正就是他說我要做XXX,其他人就點頭同意好的好的,您說怎麽幹。


如此形容有些誇張,倒也算寫實。


諸如現在的情形就是——


顧清明說完自己要建官員,見場麵比較安靜,於是開始說起對官學的規劃。


等他說完,就有人發言了。


王同知咳嗽一聲,道:“顧大人說的十分有道理,我讚成。”


齊通判緊隨其後,“從前咱們崇州經濟落後,百姓吃飯都成問題,自然要先解決這方麵的問題。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如今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確實該考慮勸學和教化方麵的問題了。


顧大人思慮周全,一舉一動皆為崇州百姓,有這樣的知州,是咱們崇州百姓,亦是咱們崇州官員之福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