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長安風流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529章 退而求其次(1/4)

君臣二人雖然“暢談”了半宿,但始終沒有將話題挑破。李世民沒有表態說傾向於哪個皇子,房玄齡更沒有去問。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與房玄齡談起這些心裏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玄齡的立場。現在,滿朝文武,都或明或暗的有著自己的立場與陣營,或附庸於長孫無忌與魏王集團;或是與軍方站在一起,看好李恪。在很早晉王監國的時候也有一些人跟站在了李治陣營中,但長孫無忌“離團”時便帶走了許多的“團友”,剩下少數的幾個人數不多聲音也不大,更沒有真正握有實權或影響力巨大的人物。


唯有房玄齡,他沒有傾向於任何一位皇子。雖然在平蕃一役中他是後勤總指揮與軍方的關係極為密切,但在立儲的問題上,他從不發表任何意見,一直保持沉默的中立。


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他的身份。曾經,房玄齡受長孫皇後托孤,矢誌輔助前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倒台時,若非是李世民親自出麵保護(將他接到了宮中和自己一起養病),恐怕房玄齡也早和侯君集一樣,在那場政治風波之中被清算排除了。如今僥幸仍然立於朝堂之上,房玄齡再也沒有參與過任何與立儲有關的紛爭。


李世民深深的了解房玄齡有著怎樣的節操與品德。“忠臣不事二主”的念頭在房玄齡腦海中根深蒂固。從他接受長孫皇後托孤輔助李承乾那一天起,就如同諸葛亮輔佐阿鬥一樣,明知是庸主,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寧死不悔。


但天意難違,多行不義自毀長城的李承乾,倒台似乎是必然。在那之後,再要房玄齡投入任何一方陣營搖旗呐喊,已是絕不可能。


也正是因為如此,房玄齡反而成了現在李世民最可信任之人,李世民也才敢與之商討立儲之事。換作是別的任何人,都必有顧忌或是私心。


天已微亮,房玄齡到了交班的時辰。李世民便邀他一起用過早膳再走。君臣二人到了武德殿,宮人安置了早膳給二人享用。


李世民決定,將忍了一夜沒有說出來的一些事情,告訴房玄齡。


“玄齡,朕有一事,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李世民說道。


房玄齡知道事大,放下筷子拱手道:“陛下請講。”


“朕在想,不管朕現在立誰為太子,在朕百年之後,朕的那幾個兒子之間肯定會發生爭鬥。”李世民濃眉緊鎖,表情嚴肅且帶一絲痛苦的道,“朕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因此,朕打算在朕有生之年,杜絕這個後患!——朕現在就是想問一問你,朕的三個兒子,李泰、李恪與李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