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隆興知府(1/3)

隆興府案件震動朝野,韓風一行人還沒有進入臨安城。朝廷裏就已經大大小小開了無數次會議。韓府的老太君沒事就撐著龍頭拐杖去皇宮找姐姐串門去。據趙擴身邊的當紅太監透露的小道消息。這些日子來,趙擴幾乎每晚都留宿在東宮。太上皇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冷眼看著事態的發展,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趙昚發了話,那一定是決定性的。


韓侂胄本著‘做人要低調’的宗旨,巧妙的沒有參合到這一場龍爭虎鬥之中。而嶽麓雜談和書生們的口號,已經變成了強烈要求周必大和留正重組中書,要求朝廷將藐視天下士人的趙汝愚流放充軍,史彌遠配發塞外……


不得不說,大宋養士兩百多年,這股力量是極為龐大的,沒有人敢忽略了這些學生們的力量。他們的口號隨著南下的冬風吹入皇宮,他們的文字轉眼之間就滲透到了民間各個角落。地域限定錄取名額這樣的做法,是對於天下讀書人的挑戰。是踐踏每個士子的尊嚴!高傲的臨安書生不肯接受趙汝愚給予他們多的名額——他們傲氣十足的宣稱,如果有經天緯地之才,哪怕本科隻取一個進士,那也非我莫屬。


而被限定少少名額的書生們更是憤慨——不是我們沒有實力,而是朝廷不公。引經據典的學子們從《論語》扯到《大學》,從太祖遺訓扯到仁宗教誨……語言和文字在刀槍麵前是無力的,可是,在不能使用刀槍的時候。語言和文字足以殺人!


焦頭爛額的趙汝愚和史彌遠已經不知道在朝中解釋了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講述自己要限定名額的用意。站在朝廷的角度,這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是已經憤怒的士子們是不會接受的。大宋的立國根基,是在這些讀書人身上。若非如此,也不會有崖山數十萬軍民士子蹈海殉國了……


趙擴知道應該保誰,應該放棄誰……這一次,他根本就不用去請示趙昚,就已經下達了詔書:等韓風進臨安,證人審查完畢,罪魁禍首,一律流放!


流放!這兩個字對於已經是錦衣玉食慣了的趙汝愚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距離臨安不是很遠的地方,兩條隊伍緩緩停下了腳步。其中一條龐大的隊伍,是來自長沙府到臨安之間的各地學生,他們是第一批來到臨安的書生。天色已經不早,夕陽像鮮紅的鴨蛋黃一樣掛在半空中,等著垂垂落下。書生們已經習慣了在這個時間就準備安營紮寨,隨即吃點幹糧,然後互相研究一下經史子集,再探討國家民族的方向。


另一隻人數略少的隊伍,隻有一百多號人。百多名騎兵肅殺的跟隨在書生大隊之側,卻極少打擾。而他們那沉著冷靜的姿態,來去如風的騎術,讓這些書生不由得對大宋的軍隊大加讚歎。有這樣的強軍,將來何愁北伐不成?


書生總是最熱血的,也是最容易被國家民族的情緒點燃激情的。私地下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