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宰執天下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30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1/3)

韓岡並不知道因為自己區區一個從九品的官身,已經驚動到天子和宰相頭上。他現在一邊讀書,一邊安安心心的等薦章被批準的消息從開封過來。屆時他就要啟程去京中流內銓繳三代家狀——所謂家狀,也就是包括祖宗三代的姓名、年甲、以及有無過往罪行的個人簡曆,其上還要有鄉鄰作保,證明身份確鑿——如此一來,就能領到一份告身,這就是他身為官員的憑證。


自家的房內,韓岡伏在案前運筆疾飛,一行行蠅頭小楷出現在雪白的紙麵上,轉眼便是一頁。這是他在抄寫過去那一位曾經抄寫過的《穀梁傳》。雖然現在可以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書籍,但韓岡深信一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怎麽讀書背誦,也比不過親手寫上一遍記得更牢,書架上的所有經書典籍,他都打算重新抄寫一遍。


穀梁傳是春秋三傳之一,與左傳、公羊傳都是孔子所著《春秋》一書的注釋。春秋是魯國的史書,為孔子所刪改修訂,後來成為儒家經典——孔子這番作為,稱為‘筆削春秋’。為其注釋的傳,據說有九種,但流傳下來的,便隻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


不論春秋還是三傳,都是經部中的重要典籍,韓岡的前身早在張載門下就已通讀過。如今韓岡拿後世的眼光來比較,覺得這三傳裏,左傳更像是曆史書,用豐富的曆史資料將《春秋》中的簡短記錄進行擴展注釋;而公羊、穀梁更接近於政治書,並不關心書內記載的曆史,而是通過闡述《春秋》中的微言大義,來體會孔子筆削春秋所要表達出來的用心和儒學理念。


左傳姑且不論,公羊和穀梁兩傳提起先聖的微言大義,總少不了一條華夷之辨。而韓岡的老師張載,向學生解說《春秋》時,提得最多的也是隱藏在書中字裏行間的華夷之辨。春秋時,周室衰弱,四夷興起,南方的楚國本是蠻夷,卻自稱為王。


後齊桓公在管仲的匡助下,尊崇周室,九合諸侯,壓製四夷,即所謂的尊王攘夷。此一事,最為孔子所看重,所以他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就要被迫學著夷人的模樣,披散頭發,穿起左衽的衣服,意指泱泱華夏被夷人所毀。


在孔子千年之後,胡人安祿山毀了大唐盛世,五代又有胡人輪流坐莊,眼下西北二虜猖獗,中原不振,所以宋儒一說起春秋,就要提到華夷之分,尊王攘夷,至於其他方麵,卻是泛泛而談了。


‘民族主義看來並不局限於時代。’韓岡邊抄邊想,受到的傷害越重,激起的反彈也越大,尤其是漢族這個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極強的民族,更是如此。


雖然此時對民族之分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單是提倡華夷之辨已經足以在漢人與夷人之間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唐代那般海納百川的情況絕不可能出現在宋代。韓岡本就是從民族主義思潮強烈的時代來到北宋,對宋儒對隋唐外族策略的反省,當然有著很深的感觸。


思緒如潮,韓岡一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