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宰執天下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20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九)(1/4)

【還是三更,昨天……現在算起該是前天了。前天欠的兩更還是沒能補上,試試看明天能不能還上一章。淩晨更新,求紅票,收藏。】


在王韶手上占了個便宜,高遵裕也不把心中的得意亮出來。溫言道:“苗授為人膽識過人,又讀過書,不是那些粗鄙不文的庸夫可比,子純你見了他後必然喜歡。”


王韶也沒有多少失意的感覺。他前麵會猶豫,是因為高遵裕在今次的封賞中,得以晉為秦鳳路鈐轄——也就是說現在秦鳳路上有三名鈐轄,比起正常的情況要多上一名——如果都巡一職再給高遵裕的人抓到手上,緣邊安撫司的兵權等於就是被他控製了。


不過畢竟高遵裕現在還是自己人,而王韶也自信他還是能控製得住場麵,笑道:“即是胡翼之的弟子,想來是不會差的。”


安定先生胡瑗,與徂徠先生石介、泰山先生孫複並稱於世。著作等身,是前朝有名的賢者大儒,更是時所公認的‘真先生’。曾統管國子監,為一代學宗。


雖然胡瑗時運不佳,沒能考上一個進士。但他憑著對儒家經典的闡發,為周易、論語、春秋做注疏,又有《武學規矩》傳世。他在蘇州湖州教書育人,名聲日振,前來投奔他門下的士子數不勝數,就連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佑、範純仁亦是出自他們下。


最終他在四十四歲的時候,被範仲淹舉薦入朝,一出仕便得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雖然是從九品,但卻是個京官。


胡瑗在蘇湖兩地辦學,將學生分為經義、治事兩齋,對弟子因材施教。治事齋的弟子,學習諸經要義,而治事齋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曆算諸科,齋中弟子都是主選其中一科,再輔修另外一科,學成後便是經世濟用的人才。‘明達體用’這四個字的座右銘,在胡瑗的學校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胡瑗的弟子‘皆循循雅飭’,‘衣冠容止,往往相類’,苗授當是治事齋講武科出來的學生,王韶希望他能不辱其師之名。


兩人把西路都巡檢的推薦定下,看看時間已經到了午時。普通百姓是一日兩餐,午時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飯點,但王韶、高遵裕都是高官顯貴,卻都是一日三頓少不了的。


“王惟新。”王韶提聲叫著門外親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