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1/6)

中新新疆網10月21日電在北疆,能邊收獲冬小麥邊複播作物嗎?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這種不需要騰地、犁地、耙地,就能進行複種的麥後免耕複播技術已經在兵團試驗成功。


“這片青貯玉米采用了滴灌小麥麥後免耕複播技術,能實現一年兩熟,使團場增效職工增收,促進兵團種植結構調整。”9月23日,在農七師一二四團五連,望著數千畝複播青貯玉米,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所所長魏建軍博士興奮地對記者說。當天,兵團科技局組織專家對這個連種植的免耕複播青貯玉米進行了測產。測產結果是平均畝株數7542株,平均畝產青貯玉米鮮重4.98噸,最高畝產5.64噸。


10月16日,剛收獲226噸青貯玉米的一二四團五連職工楊偉特別高興,因為他今年種植55畝免耕複播青貯玉米,可以純掙2萬多元。據該團生產科科長張康林計算,今年全團種植3700多畝免耕複播青貯玉米,平均畝產4.1噸,最高畝產4.9噸。每畝比常規複播節約成本150元左右,僅此一項,團場節本增效60多萬元。


由於受光熱、水資源及作物品種、品質的製約,多年來,北疆農業一直是一年一作。


2008年初,新疆農墾科學院專家組織實施了科技支疆項目“北疆地區‘一年兩熟’高產高效耕作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今年,圍繞兵團黨委提出的“減棉、增糧、增畜、增果”的農業結構調整目標,項目組加大了研究力度,在北疆選了6個點進行研究示範。


據介紹,圍繞製約複播技術發展的成本和生長期問題,專家們提出了保護性耕作理念,即前茬滴灌小麥收獲後,不整地、不犁地直接複播,這樣可以提前播期7至9天,延長了後茬作物的生長期,且前茬滴灌帶可以二次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


兩年來,經過在2萬多畝土地上的研究示範,新疆農墾科學院的專家成功掌握了“一年兩熟”耕作模式的核心——北疆滴灌小麥麥後免耕複播技術,並成功探索出滴灌小麥茬後免耕複播青貯玉米的栽培模式。同時,專家們還培育出新玉15號、早青129等早熟複播專用青貯玉米品種。


據兵團農業局副局長劉景德介紹,“北疆地區‘一年兩熟’高產高效耕作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在滴灌小麥麥稈粉碎還田後和保持田間原有的滴灌帶的基礎上,實現了青貯玉米的免耕精量複播,解決了影響北疆“一年兩熟”的播期晚、出苗難等主要問題。(完)


城市化浪潮和農民進城務工,帶來農村勞動力大轉移,那麽誰來填補農村勞動力真空?現代先進農業技術咋推廣?農村土地能否實現規模化經營?記者日前來到我省最早實行“大包幹”的東明尋找答案。


如今在東明,多年推而不開的小麥玉米免耕播種、玉米機收、秸稈還田等技術得到農民認可,去年小麥機收率達到98.4%;玉米免耕播種麵積達到25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67%;玉米秸稈還田39.1萬畝,秸稈還田率達到97.7%。農業新技術的應用,還使農民種田畝均節省化肥用量30%、節約種子2.5至5公斤;秸稈還田保墒節水,小麥、玉米較之前畝增產50公斤左右,這又大大激發了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現階段,土地依然是農民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通過農機合作組織將分散在各戶的成百上千畝耕地‘集成’在一起,大家種同一種作物,農戶支付一定費用,收益權不變,這就實現了相對集約經營。”縣長王衛東說。


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是農業部“十一五”期間重點推廣的一項之一,可以以增強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於保護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稈與殘茬覆蓋於地麵,覆蓋層起到減少水分蒸發、減緩地表水流速和蓄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