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在戰事頻發的地區,連孩子們都可能拿槍殺人、戰爭給人的傷痛是無法計量的.
世界其實並不和平,隻是我們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就以為世界和平了,說到底,還是我眼界太狹窄了,寧願相信見證的假象,把自己圈住,封閉起來坐井觀天,目光短淺、自小生在象牙塔中,就連世界上有小偷都難以置信....
本書以戰事為背景放大了戰爭對一個家庭的迫害以及對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國家的人民的傷害.
即便時間流逝,被害者的傷疤隻會結痂,最終留下醜陋的模樣,每每回想,都像是噩梵初醒,無數次做同一個夢,卻又沒法改變.
剛開始很氣憤,為什麽要把阿瓚寫那麽慘,甚至還在偷偷罵作者,他憑什兒啊,因為一雙手、一隻筆就毀了一個家庭,可現在那種氣憤淡了,不是無所謂了而是因為這就是事實啊,世事無常,隨時都有變化的可能,不是想怎麽說怎麽做就會變成什麽樣的,人生就是因為殘酷才叫人生啊.
如果可以,我希望他們一開始就不要遇見,更不要一而再再有三的相遇,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慘痛了.
希望阿瓚隻是一個普通服役兵,冉冉也隻是普通記者,兩人沒有接觸的機會,更沒有交集.
顧城說避免開始,才能避免後來結果.
希望世界和平,永遠不再有戰火,不要有犧牲,更不要有分離,致敬每一個守衛和平,擁護和平的人.
次讀《白色橄欖樹》有感
2012.7.4
本以為沒有勇氣讀第二遍,可當真正翻開那刻,莫名的衝動促使我看下去,或許阿讚的結局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好的.
阿瓚陪伴冉冉的時間,仿佛是偷來的一樣,如他們所說,沒有冉冉,就沒有阿瓚這麽多年的苟話.
"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在我記憶中從來沒有分開過,他們很相愛,其實也是因為我的父親根本無法離開我的母親."
阿瓚為冉冉活了幾年,這幾年,他們時刻在一起,不僅是因為阿瓚的依賴,更因為他們都知道阿瓚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長久.
冉冉知道阿瓚隨時都可以離開,所以她隻能認真過好和阿瓚的每一天,在我眼中,他們短短幾年,勝過了別人的一輩子.
再看此書,我能想到的是:阿瓚真的很好,很努力,很善良.
雖讀了兩遍,但我仍無法正視阿瓚被找到的那一刻,我選擇跳過那一章節,因為我無法想象更無法假沒我遭受那樣的境遇後是否還清醒,是否仍有勇氣活下去.
當時的阿瓚應該很痛苦吧,他替人們抗住了一切,最終卻被垢病,被遺忘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
可這不是他的錯,更不是別人的錯,這一切歸功於人性,歸功於戰爭.
久月稀說,想把阿瓚寫得很好,但這並不是初心,她希望她的阿瓚是穿著軍裝,可以抗重任,而脫下軍裝,也隻是一個普通男孩,會心動,會迷茫亦會羞澀,而並不具冷酷霸道吊炸天的霸總,千篇一律,阿瓚是活著的,真正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的.
她想把結局寫得完美,可戰爭從來就不是完美的,這是一本反戰書,阿瓚這類人從來都不該被遺忘,並也不該遭受這一切.
普通人死,是懦弱鬥爭著死,是活該,可是他並不是這樣的人啊,他們是英雄啊.
他們正義、強大,隻是想要和平,想要救人,就犧牲自己,這不公平.幸存的人被唾棄,死難者被銘記,這該說人性善良還是人性惡心,亦或他們咎由自取.
如果有機會看見我的感受,你也去讀讀這本書吧,感受人生,珍惜和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