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表麵上才幾百萬軍隊,事實上各地武警都不下千萬,更別提預備役了,武器裝備水平甩各國一條街。 來自後世的他雖然不是什麽技術兵種,但是科學研究有時候缺乏的不是硬件而是軟件,清末我國漢陽兵工廠就曾有人研究出來了早期的自動步槍,至於為什麽直到民國還處在漢陽造的裝備水平,這就不得不說政府沒有足夠給予重視。 馮庸不同,他在福建時期就大力建設軍工體係,盡管也是仿製起家,清一色德製武器,但是怎麽著也做到了青出於藍而不遜於藍,當時南華的華製德械武器並不遜色於德國原產武器,而且以價格優勢碾壓各國外銷武器。 在這種基礎上,軍工體係進一步發展,相關的硬件設施進一步提升,一戰時,更是從沙俄原地盤上掠奪了不少東西,一戰結束後,汲取了德國所有的軍工成果,徹底讓中華蛻變了。 之後的軍工進展可以說是飛速,1918年年底,中華第一隻自動步槍被生產出來,自己的衝鋒槍、手槍、輕重機槍也相繼出產,形成了完善的自我輕武器體係。 但是為了減輕後勤壓力,所以一直以來,中華都在裁軍,換裝也是小心翼翼,直到現在,中華除了偵察部隊,大部分軍隊都使用的是半自動步槍。 1920年,這是一個變幻莫測的時間段,中華一舉拿下了東南亞,地盤擴大了,資源也更為豐富了,以雲南騰衝為中心,形成了中華軍工輕武器製造業圈子,範圍基本上涵蓋了中華南部省份。 在重武器的研製方麵,也沒有停滯不前,特別是得到了德國專家的幫忙,中華先後實現了75mm火炮、105mm火炮、155mm火炮乃至210mm火炮的自產。 直到1924年,中華的火炮製造技術已經不遜色於世界各國,海軍艦炮也實現了410mm50倍型號自產,甚至銷售給南美各國。 以山西太原為中心的晉中武器製造圈子和以新疆伊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