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命門(1/3)

隨著謝慕華和曹彬的一番長談,無數官員加入了深化大宋體製改革的行列之中。


首當其衝的便是最為緊要的河北,在這塊和契丹人戰鬥的最前線,一隊隊精心挑選出來的禁軍進入河北,將那些已經不符合精兵體係的作戰人員緩緩的代替出來。


接近十萬的河北禁軍,在半年之內,已經更替了整整一半。餘下的五萬人馬,和新近補充進去的五萬精銳,這十萬人平均年齡一下子降到了二十七歲,堪稱戰鬥力、作戰經驗都達到了巔峰水準。


這一調動的過程,為了安全起見,謝慕華是以千人為單位,留將不留兵,分別調動。


斜軫看著河北禁軍的調動,以為有機可乘,試探進攻了幾次,被李繼隆指揮部署堅決抵抗之後,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隻得放棄了這個誘人的想法。


其實,對於契丹人來說,當務之急不是從幽燕南下,而是在大同那一線的戰鬥。


而大同、雁門關那裏幾乎就是謝慕華的根據地,想要進行軍隊的整改工作一點也不困難。


整個大宋的官僚體係完全被發動起來,招兵,練兵,安置從軍中出來的老兵。忙得不亦樂乎。


謝慕華有心按照後世的武警製度來保留一部分不適合在禁軍的老兵,他每出一個想法。樞密院、兵部、三衙包括吏部和三司戶部都要進行反複論證。確保每一項決策,都能夠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而且不會給大宋的體製帶來危機。


事到如今,謝慕華才發現,想要推行全國範圍內的改革,根本是一件讓人瘋狂的事情。


後世看那些穿越小說裏的主角,大手一拍額頭,一個點子出來,跟著便要風機火燎的部署下去,這簡直是癡心妄想。


太多太多的現實問題聚集起來。都需要小心翼翼的處理,一個不留神,說不定就會變成隱藏在宋廷之中的導火索。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才是國家的根本,牽涉到軍隊的每一項決策都需要謹慎而又小心的處理。


一整改花名冊,謝慕華才發現,在趙德昭時期,禁軍已經擴展到三十六萬人。而這三十六萬人裏,符合自己標準的,約有二十餘萬,也就是說,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禁軍要被裁減。這也就罷了,更要命的是,廂軍……這個沒有什麽戰鬥力的部隊,為了維持住地方上的戰鬥力,處理軍隊後勤,地方保障包括救災、徭役等作用,不讓廂軍變成龐大的冗兵組織。接近四十萬的廂軍,要砍去整整一半。


地方上的官員不斷把最新的情況稟告上來,離開軍隊的官兵,必須得到妥善和穩妥的安置。


所幸的是,那些官兵,對謝慕華提出的美好未來充滿了憧憬。有自己的地,減免商業賦稅。可以進入朝廷機構,比如擔當衙役,捕快等職務。這一係列的政策,對那些官兵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而且極大程度上吸引了許多青壯年踴躍投軍。


禁軍的年齡體係已經定了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