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1/3)

馮曉剛離開華誼兄弟已成定局,多年的交情,王忠軍對馮曉剛的性格實在是太了解了,脾氣倔得和驢一樣,說完的事,九頭牛都拽不回來。


王忠軍現在考慮的隻是,一旦馮曉剛出走這件事傳揚出去,該怎麽應對,眼下唯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是,簽下幾個大牌藝人,用這些大牌的名人效應來抵消馮曉剛出走帶來的影響。


可是該簽誰好呢!?


國內一線真正的大牌就那麽幾位,現在一個個都名花有主,更別說在影響力方麵,能夠和馮曉剛相比的了。


馮曉剛別說隻有兩部電影賠了錢,就算是從今往後一直擺爛,就憑他前十來年的成就,他國內一線大導的地位就不會被動搖。


更別說,馮曉剛這兩部電影都不能被歸結為爛片,《一九四二》如今的口碑基本上都是比較正麵的,隻不過不討觀眾的喜歡,因此票房不佳,實屬無奈。


至於《夜宴》,別看口碑和票房都很差,可是參與拍攝這麽一部大製作,王忠軍從來都沒覺得後悔。


《夜宴》也是如此,王忠軍之所以投入大筆資金參與拍攝《夜宴》,是由於公司整體布局考慮的結果。


首先這是一部製作成本很高的商業影片,其次是王忠軍相信馮曉剛能掌控得了這樣的大製作,第三則是因為馮曉剛本身就具有商業性,有利於回收成本,創造商業利潤。


說白了,王忠軍需要這麽一個標簽,提升華誼兄弟自身的商業價值,所以他需要和馮曉剛綁定。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電影製作往往是導演為中心,即導演看到自己認為很好的題材,覺得自己可以駕馭,然後去找製片公司,製片公司進行論證,覺得還不錯的話就融資,然後開拍。


雖然有製片公司論證的這一過程,但是由導演選擇題材,與市場脫鉤的風險性就會更大一些。


商業電影製作,往往是以銷定產的逆向過程,也就是說,對市場更為敏銳的製片公司發現題材,尋找合適導演拍攝,這是西方商業電影製作的基本常識,也就是以製片人為中心。


但對於特殊國情的中國電影來說,卻往往是最不易的事。


目前的中國電影製作,民營公司在這一點上,要遠勝於國營公司,也意味著他們的電影製作已經走向成熟。


因此,馮曉剛的《夜宴》其實是一個公司的市場選擇,它更應該是華誼兄弟公司的《夜宴》,因為,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導演標簽要讓位於公司標簽。


作為商業電影的《夜宴》,一方麵遵循著商業電影的創作原則,走古裝片這一類型電影的創作道路,另一方麵,也在創作中注入了作為導演的馮曉剛的個人創作格調。


《夜宴》的最大突破在於,影片將意象大麵積地移入古裝電影的創作當中,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人物心性,而去強調其心性中的某一方麵,使人物成為某一符號的代言人。


在這樣一個沒有朝代背景的敘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