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宰執天下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1/4)

西夏國中,除了興慶府護衛國主和宮掖的禦圍內六班和環衛鐵騎,加上數萬分鎮要地的鐵鷂子,其餘的士兵都是平日為民,戰時為兵。號稱六十萬的大軍,其實是由西夏全國十五到六十歲的丁壯組成。一旦興慶府點集大軍枕戈待戰,消耗的可都是西夏的國力。


以塞上江南般的興靈,還有橫山北麓的銀夏這個兩個核心地區的地理條件,養活兩三百萬人口不成問題。就像熙河路,能適宜居住的地方也就那麽幾條河穀,但吐蕃蕃部人口總數,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有近百萬。


不過西夏作為一個國家,則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一部分已經職業化的軍隊,還有官僚、國君,這些人的存在全都是純粹消耗,沒有任何產出。這一點與族長的子嗣幾乎都要下地放牧的部族截然不同。而這些多餘的消耗和需要,西夏國中無法供給,就隻能從宋人那裏吸血。


所以自從元昊起兵立國之後,黨項人年年挑起大戰。就算宋人給了所謂的歲賜,也不足以將逐漸擴張的國家財政支撐起來。隨著西夏國家建立日久,逐漸完備起來的官僚體係對錢糧的消耗也越來越大,加上從部族長老轉職而來的貴族們的難填欲壑,便隻能通過戰爭和劫掠來博取——因為西夏的經濟支柱是大宋。


至於同樣在大宋身上吸血的遼國,其本國的國力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運轉,每年大宋送上的五十萬銀絹的歲幣,僅僅是用來買通遼國統治階層。隻要能滿足契丹貴族們的要求,就可以讓他們不動南侵的心思。這就是西夏和遼國的差別所在,也是為什麽澶淵之盟得以保全至今,而慶曆和議隻用了二十年就成了廢紙。


不過自從橫山、河湟兩役之後,加上梁氏要騰出手來整頓國內,兩國在三年之中都沒有大戰,僅有邊界的一點小衝突。而且隨著陝西、河北、河東推廣將兵法用來整頓軍隊、汰弱留強。加之有了軍器監後,接收的裝備也日漸精良,三路禁軍的實力飛速上升。遼國、西夏受到的壓力,越來也大。


遼國強行索要邊界土地,就是在示威。而遼國公主下嫁秉常,也是一種應對。


現如今遼國隨著他們的要求被滿足,一時間已經平靜了下去。但西夏這邊,主動挑起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