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宰執天下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30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四)(1/3)

“……又是機宜說的?”韓岡問道。


“沒……錯!”王厚真的是喝多了,有些話根本不該說都說了出來。他餳著醉眼,醉暈暈的道:“大人說了,王相公的青苗貸就是……就是為了填補國庫虧空,籌措軍費,跟什麽救民疾苦根本沒關係。否則何必這麽著急。均輸法才鬧得沸沸揚揚,主持均輸的六路發運使薛向受得彈章疊起來等身高,卻沒隔兩個月又把青苗貸給推出來?玉昆,你知道什麽是青苗貸罷?”


韓岡當然知道什麽是青苗貸,因為這一條政策本是出自陝西路,是前陝西轉運使李參在任時首創。一年中,農民最困難的日子,便是春天青苗剛起、青黃不接的時候。許多農民都是在此時向富戶借下高利貸,最後被驢打滾的利息弄得破產。


李參有鑒於這一點,便在春天向農民借出常平倉裏的糧食或是錢財,等到秋收再連本帶利的收回來,當然這個利息遠小於平常民間的借貸。而王安石在地方上的時候,也實行過類似的借貸,據說百姓多承其惠,公私兩便。但如今王安石推行青苗貸,目的卻是聚斂,救民的本質已是附帶。


韓岡笑了起來,政治這東西目的根本不重要,結果才是關鍵,道:“聽說青苗貸利錢才兩分,‘夏料’是正月三十日前借,夏收時還,‘秋料’是五月三十日前借,秋收時還,兩項借貸都是兩分利。換算成年利,也才四分。即便目的不是為了民生,但實行起來卻也當得起公私兩利……”


如果當初能用兩分利借到錢,自家也不用賣田了。可惜啊,當時擺在韓岡父母眼前的隻有李癩子的高利貸。李癩子用著高利貸盤剝了村中三分之一的田產,多少家老子沒還清就死了,兒子跟著還。韓千六寧可賣田也不敢借,就怕連累到兒孫身上。而如李癩子之輩,哪鄉哪村沒有幾家?他們都是鄉裏的大戶人家,如果青苗法推行,等於是斷他們的財路,搶他們的生意。


“不過……”韓岡話鋒一轉,聲音變冷:“恐不會受豪紳世家所喜。”


一方得利,必有一方失利。既然官府把借貸的年利率壓到了百分之四十,貧苦百姓雖然高興了,朝中也可得到一筆收入,但原來通過高利貸聚斂錢財的大戶豪族必然心有怨艾。這個時代,投資的途徑不多,除了田地外,官戶、宗室、豪商、富民,許多都是靠高利貸來賺錢,年利五分是良心價,六分七分才起步,一年息錢跟本金一樣多——也即是‘倍稱之利’——才是最普遍的情況。


韓岡中學時就學過了階級論,雖然課程無聊的讓人想睡覺,但到了社會上加以印證,卻是至理。扯落溫情脈脈、憂國憂民的虛偽麵紗,讓人一眼就能看清許多言論和行為背後的吃人本質。個人能背叛階級利益,但階級本身卻不會背叛自己的利益。


王安石要充實國庫,從虎口裏奪食,等於是將官宦世家、豪門富民這個統治階層徹底得罪,他們不一個個跳出來反對那就是天下奇聞了。當然,基於‘君子不言利’的世風,沒人會赤裸裸為自己的利益叫囂,但他們總能找到看似正大光明的理由。


“大人也是這麽說。”王厚猛力甩了甩腦袋,想讓自己清醒一點,“但隻要讓官家看到國庫充盈,至少幾年內不會有事。如今王相公要在全國推行青苗貸,首先試行的便是河北、河東和陝西三路。秦州沿邊,蕃人眾多,又是與西賊作戰,所以沒動靜,但關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