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國經濟規模的設定及參考資料(1/6)

國的經濟應該是小農經濟和手工業、初期機械業的結合。


根據上部書的設定,一戶授田50畝,按照平均畝產糧食120斤來算,則生產糧食6000斤,按人一年消耗糧食250斤來算,這個農業家庭可以養活24口人,即一個農業家庭可供養約4.8個家庭。由於夏國實行的農牧兼用和休耕製,不倡導過渡開墾,這個數字折算一點,一個農業家庭可養活2.4個家庭。


但是,夏國的農業並非單純的糧麻桑種植業,而是大力發展農牧並重,實行田草輪作製,(參考:種1畝地黑麥草,在供草的6個月內,可以為8-10隻羊提供草料。)在軍士的協調些,農夫們進行合作,而商人則提供各種先進的技術,農夫甚至會聯合起來雇傭幫工,或者將土地租給商人經營。


參考:


圈地作為一種曆史現象早在十二世紀就開始了,十三到十五世紀時得到緩慢的發展,但是圈地作為一種運動則是在十五世紀末期以後的事情。自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到大西洋,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自古就以羊毛的使用與輸出為主要產業的英國,從十五世紀起,毛紡織工業迅速發展起來,由羊毛輸出國變成呢絨輸出國,呢絨運銷歐洲各地。由於羊毛紡織業的興盛,養羊成為當時很有利可圖的事,導致了圈地運動的興盛。這個運動也絕不僅僅局限在英國,它已經波及到歐洲大陸及北美等許多地區。


因此,圈地運動的實質是一場深刻的反封建革命和農牧業技術革命。


1、農作製度的發展


在早期,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改變耕作製度來實現的。而西方耕作製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田草農業的出現。圈地養羊以前,大部分的耕地仍然沿襲了古代冬穀、春穀和休閑的輪作方法。牲畜在廢棄的草地,林地的邊緣,休閑地,或者在收後留著殘茬的地上放牧,過冬的飼料很少。畜牧的發展受到限製,而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又主要來自畜肥,因此,飼料的缺乏,又影響到肥料的缺乏,最終又影響到作物的產量。


所以,盡管圈地運動是因為羊毛市場的擴大而出現的,但是並非所有的圈地都用來養羊,對於一些有經驗的農民來說,他們更懂得植穀和畜牧的好處,特別是到了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的增長,使麵包、肉類和其它食物的需求增加。這就迫使人們在圈地養羊的同時,也開始將一部分圈占過來的土地用於穀物生產。實際上許多的圈地都被用來穀物和畜牧的聯合生產,田草輪作就是在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在田草農業裏,各種土地(耕地、牧場、割芻地、荒地)都合在一起進行穀物和田草的輪作,無論是豆科,還是非豆科作物,都用來飼養動物,這就打破了耕地與非耕地的界限。現在不必減少穀物的出產就能夠提供充足的過冬飼料,飼養羊群從前是與耕作不相容的,現在成了農業正常過程中有價值的副業。飼料的豐富,使牛不再在休閑地上隨便放牧,而在棚裏飼養。而新的動物飼養方法,反過來又影響了穀物的栽培。由於把羊依次圈在有牧草和塊根作物的地裏飼養,又由於牛和豬是在農家庭院裏大量的舍飼,所以農作物初次有了豐富的肥料供應。這樣,農業一個部門的進步,造成了其他部門的更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改變了過去把穀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分別經營,農田和牧場分開的曆史,真正地將農牧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歐洲農牧業曆史上的技術革命。這個革命之所以發生,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作物的引進。


2,作物的引進


圈地養羊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養羊,而為了養羊就必須發展飼料生產。田草農業的實施就是要增加冬季動物飼料的供應,以提高畜牧生產和穀物生產的產量。於是在進入十七世紀以後,一些被圈占了的土地就開始種上了蕪菁和三葉草等飼料作物。這兩種作物的引進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飼料,提高了土地的載畜能力。


蕪菁和三葉草開始是作為飼料而引進的,但是在種植這些作物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種過三葉草的地方小麥生長得更好,認為三葉草以某種方式給小麥準備好了土壤,同樣的經驗也使他們相信小麥為蕪菁,蕪菁為大麥,大麥為三葉草準備了土壤。這樣便導致了被稱為“諾福克輪作製”的小麥、蕪菁、大麥和三葉草的四圃農作製的出現。這種農作製度,使休閑的頻率降低,因為三葉草加速了硝化過程,而三葉草的栽培又清除了地上的雜草,加速了土地利用的周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蕪菁和三葉草的引進不僅增加了動物的飼料,提高了土地的載畜能力和利用率,改變了英國的農作製度,而且對於耕地麵積的擴大和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英格蘭南部的灰質沙丘和部分地區,就是在蕪菁和三葉草引進之後,第一次被用於耕種。蕪菁和三葉草的引種增加了載畜量,同時也就增加了肥料的供應。畜肥是當時主要的肥料,畜肥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穀物的產量。除此之外,蕪菁和三葉草還直接地作用於土壤,蕪菁和中耕結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抑草作物的作用,三葉草作為一種固氮的豆科作物,增加了糧食作物所必需的營養供應,對於提高穀物的產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農具的改進


飼料作物的引進還帶來了生產工具的改進。因為新作物需要新的農具,並且產生了對播種機和畜力中耕機的需要。十六世紀以前,歐洲所普遍采用的犁是笨重的雙輪犁,這種犁每架都需要六到八頭牛的一支牛隊。十六世紀時,荷蘭發明了一種較輕的犁,這種犁,用兩匹馬就能拉動。這種犁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時就從荷蘭引入到了英國,而最早使用這種犁的就是圈地運動的發源地諾福克和薩福克等地。在播種農具方麵,十六世紀以前,歐洲唯一的播種方式是撒播,這種方式浪費種子,產量卻很低。1701年JethroTull發明了條播機,1731年,他在一本名為《馬拉中耕農業》的書中公開了他的發明,條播機不僅是英國產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種機械,而且也是英國農業向廢除手工勞動所邁出的重要的一步。JethroTull還發明了馬拉中耕鋤。與此同時,人們還對其他農具進行了改進和發明。所有這些發明和改進都大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勞動效率提高了,需要使用的勞動力就要減少,這就需要一部分勞動力從農牧業的生產過程中分離出來,就會形成所謂“羊吃人”的現象。


4,農牧業的技術進步與圈地的關係


圈地發生以前,英國實行的是敞田製,敞田製是由一塊一塊的“長條地”組成的“公有地農業製度”。在這種耕作製度下,土地被劃分成小塊條田彼此交錯,每年依據作物的種類和農事時間強製劃一耕種。這是一種落後的土地管理及其利用的製度,正如十六世紀後半葉英國詩人托馬斯·塔瑟所認為的那樣,從這一長條地移往那一長條地進行耕種,這種過時的耕作方法是浪費時間的,而且不可能產生出適量的糧食。而圈地運動把敞田和公田重做安排,使其更有利於農牧業及其生產技術的發展。


事實也是如此,英國的圈地運動和農牧業改良幾乎是同步進行的。最初為了養羊而圈地,在圈地上播種新引進的飼料作物,用以養羊。圈地和引種新作物具有相同的目的。而新引進的作物也隻能種植在圈地上,因為敞田製是不能隨意更改作物的。新作物的引進又導致了四圃輪作製的出現,而四圃輪作製最初出現是在諾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